第三屆儒商大會主題征文一等獎獲得者紀光欣談“和合”創作之路
近日,由儒商大會秘書處舉辦的“新時代儒商的精神特質與實踐風范”主題征文活動公布評選結果,《和合:新時代儒商的精神特質與實踐風范》(作者:紀光欣)榮獲一等獎。
11月16日,《和合:新時代儒商的精神特質與實踐風范》作者紀光欣接受大眾日報采訪,分享這篇文章的創作過程以及文中蘊含的儒商精神內涵。
記者:紀教授,您能簡要講述一下這篇征文的創作過程嗎?
紀光欣: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山東是儒家文化的發祥地,是孔孟之鄉;山東人淳樸厚道、儒風德潤。山東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自覺承擔起推動儒家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社會責任,從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加強對儒家文化的研究、傳承和轉化。作為在高校從事教學和研究的理論工作者,我一直關注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雙創”問題,在教學和理論研究中貫徹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將儒家文化精髓融入到教學之中,豐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另一方面開展儒家文化及其現代轉化的理論研究。山東省第三屆儒商大會征文主題“新時代儒商的精神特質與實踐風范”正好契合我近年來關注并一直在思考的重要問題,我認識到,儒商和儒商精神是新時代傳承和弘揚儒家文化的實踐場域,也是新時代山東經濟高質量發展對企業家、企業家精神的熱切呼喚。同時,大會征文也提供了我作為一個理論工作者服務山東、貢獻自己點滴力量的最佳機會。于是,我就根據儒商大會的征文主題,撰寫了“和合:新時代儒商的精神特質與實踐風范”這篇文章。
記者:儒商的商道智慧源于儒商精神,您是如何理解“儒商精神”的?
紀光欣:我認為,儒商精神首先是一種商業精神或企業家精神,反映著現代市場經濟、企業競爭中的價值觀和精神內涵,如效率效益、創業創新、公平競爭、信守契約等;其次,儒商精神是在商業經營中遵循或體現儒家核心價值觀的商業精神或企業家精神,也可以理解為儒家核心精神在商業經營或企業管理中的轉化和踐行,這包括儒家的仁愛、誠信、和合、正德以及以義謀利、經世濟民等。正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成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基和文化特色一樣,儒家文化精華也構成現代商業文化、企業家文化的根基和源泉,新時代企業家應該自覺傳承和弘揚儒家文化,努力把自己塑造成為具有“儒魂商才”的卓越企業家,這既是企業經營管理的需要,也是企業家在新時代的文化責任。這方面,山東的許多優秀企業家已經樹立了典范。
記者:為什么選擇“和合”作為文章中心詞?
紀光欣:中華傳統文化是“貴和尚中”的文化,中國人常說的“以和為貴”“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等都反映著和合就是中國人日用而不自覺的共同價值觀念。和合是中華文明的基因,反映著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獨特的實踐智慧,是一個鮮明體現中國智慧、中國話語的哲學范疇。習近平總書記把“尚和合”作為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的重要來源。同時,現代企業管理理論和實踐發展日益呈現出綜合化、系統化的趨勢,和合管理符合當代復雜環境下企業管理的實踐要求,為企業和企業家選擇和應用當代多樣化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方法提供了整合框架,具有突出的實踐應用價值。正是著眼于古今、中外管理文化的交匯點上,儒家和合思想深度契合本屆儒商大會的征文主題“新時代儒商的精神特質與實踐風范”,結合以往的思考和研究,我進一步將傳統和合思想提升到大會征文主題上來,聯想到“儒商即和商”,于是就有了“和合:新時代儒商的精神特質與實踐風范”這篇文章。征文能夠得到儒商大會秘書處的認可,也表明這一觀點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和實踐價值。
記者:文中引用了大量古籍經典闡釋“和合”,您認為“和合”在新時代儒商中應該如何傳承與發揚?
紀光欣:確實,和合是傳統儒、道、法、佛等各家普遍認可的思想,但以儒家思想為核心、也最典型,歷史上留下了大量相關論述。“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和而不同”這兩句集中反映著和合的思想內涵,其核心要義在于,承認并包容多元、異質甚至對立的存在,但更強調多元、對立間的并存共融和整體統一。這種以融合、統一、整體為目的的動態開放的和合觀,正是對傳統文化精神特質的準確表達。
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和追求共同富裕的新階段,要求企業和企業家自覺傳承和弘揚儒商精神。首先,企業家應該自覺學習和踐行儒家文化特別是和合精神,從修身正己、仁和愛人、以誠為本、合和天下等角度來培育企業家精神,努力成為一位講道德、有品位、能擔當的企業經營者;其次,企業家應該積極在經營管理實踐中遵循和合創新、合作經營、中和管理、執經達權等原則來創造性工作,以和合精神來有效利用各種管理手段,促進企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并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記者:可以談談參加此次征文比賽的心得嗎?
紀光欣:參加此次征文比賽有兩點心得:一是作為山東省的理論工作者,應該積極回應山東省經濟社會發展、文化建設方面的要求,以自己的理論專長為本地經濟、文化發展服務,參與征文正是其中的一種方式,應該有更多的理論工作者參與進來;二是理論研究要時刻關注現實問題、實踐進程。深入研究儒家文化、儒商精神的創造性轉化,正是理論研究堅持問題導向的必然要求。今后,我要更加主動地關注我省文化建設、企業家精神塑造等方面的現實問題,爭取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理論成果,無愧于孔孟之鄉的理論工作者稱號。最后,祝第三屆儒商大會圓滿成功。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楊燁瑩報道)